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关注
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郭玺——  用青春践行绿色使命
信息来源: 甘肃日报 发布日期: 2024-05-03 16:01 浏览次数:


古浪县北部,绿色在沙漠中延伸。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玺。

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郭玺测量树穴浇水深度。

郭玺在直播带货。本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放弃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全身心治沙;

牵头成立机械管护队,引进打坑机、抱草机等设备,提高造林效率;

推行科学治沙方法,引领八步沙林场从单纯的防风治沙造林,向着沙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

他,就是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玺。如今,这位接过父辈治沙“接力棒”的“85后”,正在以青春和奋进续写让沙漠变绿洲的精彩华章。

书写“绿进沙退”新篇章

暮春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大地披绿,生机盎然。高大的榆树上挂满了油亮碧绿的榆钱,柠条开出了米黄色的小花朵,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迎风吐翠,大蓟、蒿草等布满沙丘,遍地的黄花补血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4月27日,天还未亮,郭玺和往常一样驾车前往八步沙林场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给“溜达鸡”喂食。走进沙漠林区,“咯咯咯”的鸡鸣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今年春天我们这里降水较少,最近一段时间林场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新栽树木浇水,确保苗木成活率。”郭玺来到林场蓄水池旁,给水罐车加满水后,立即驾驶水罐车赶往八步沙林场大土沟沿青年林基地。

在青年林基地,郭玺带领张兴兰、张万云等工人为新栽柠条、梭梭、沙枣树苗浇水,修整树穴,对接水管,精准浇灌……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阳光下,一个个灌满水的圆形树穴,远看如同一枚枚榆钱,整齐地撒落在林区大地上。

八步沙,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年过古稀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回忆说,曾经,这里寸草不生,肆虐的风沙严重侵蚀村庄农田,阻碍交通干线,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1982年,为了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郭万刚带领林场职工接过治沙铁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沙漠,战风沙、斗严寒,让一座座荒山变绿、一个个沙丘止步。

随后,以郭玺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再次秉承父辈们的治沙精神,逐梦荒漠,在八步沙林场奉献青春。

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在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接过治沙“接力棒”

郭玺生在沙漠边,长在沙漠边,自童年起就一直与黄沙相伴,当年吃饭嘴里是沙、睡觉炕上是沙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小时候,他曾走进沙漠为从事治沙工作的爷爷送饭、送水。后来,他跟着父辈们在沙漠里背草、压沙、种树,从父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拼搏中,逐渐懂得了同沙漠抗争的意义。

2016年,在兰州工作的郭玺回到家乡,扛起铁锹走进了八步沙。

最初,他只是抱着短暂帮忙的心态进入八步沙林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辈们不畏艰难、守护家园的精神一次次感染着他。

“夏天,八步沙林场草木葱茏,充满生机,很多沙生植物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旅游。我时常想,没有父辈们的坚守与奋斗,怎么会有现在的沙海绿洲。我决定继续干下去,让沙漠开出更多、更漂亮的花。”郭玺说。

自此,郭玺用年轻一代的担当,接过父辈手中的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中的一员。

与爷爷辈、叔伯们不同,郭玺推行科学治沙,他引入先进机械和技术,牵头成立了林场机械管护队,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让水罐车、装载机、抱草机、打坑机等机械在治沙造林一线“大显身手”,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

不仅要让沙漠变绿,更要让沙漠生金。8年来,在治沙过程中,郭玺的思想也渐渐发生变化:只有将压沙造林与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梦想。

自2018年起,善于思考的郭玺便开始谋划如何将压沙造林与沙产业发展相融合,与同事们尝试着实施八步沙“溜达鸡”项目。

“我们说干就干,在八步沙林场开设养殖基地,第一次引进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与周边农户携手成立专业合作社,共同推动沙产业发展。”郭玺说,几年来,他们注册的八步沙“溜达鸡”商标,已经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绿色品牌,土鸡和鸡蛋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有时候供不应求,为林场和周边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八步沙林场管护员、机械管护队队长、“溜达鸡”养殖场老板,郭玺还有一个新身份,那就是网络短视频“网红”。他不仅每天通过短视频分享治沙造林的故事,还在林场搞起了电商直播带货,4000多只“溜达鸡”集中亮相,助力八步沙“溜达鸡”从沙漠林场销售到全国各地。

“随着治沙手段的不断创新,这些年八步沙林场也在努力转型,从过去的单纯治沙转向向沙漠要效益,打响‘八步沙’品牌,并通过网络直播和电商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八步沙、走进八步沙。”郭玺说。

如今,这些在沙漠中自由漫步的土鸡,年出栏量已突破1万只,为八步沙林场创造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八步沙林场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流转沙化土地1.25万亩,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建设,林场固定资产由2010年的200万元增加到了目前的2000多万元。

坚守沙海护生态

今年38岁的郭玺,已坚持治沙8年。长期的风沙侵袭和阳光直射,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看上去比同龄人成熟许多,与5年前的照片对比,他脸上的皱纹明显加深了。

每天清晨5时左右起床进沙漠,只带大饼和一壶水,晚上9时左右才回家。尽管脸上写满倦意,但郭玺心中的治沙信念从未动摇过。

治沙造林路上,充满艰辛和困难。无论是风沙漫天的春天,还是阳光炙热的夏天,郭玺始终坚守在治沙造林一线,用双手和汗水书写着青春的华章。他深知,治沙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

“浇水这个活看似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水管比较长,水压又很大,加之地势不平,如果不认真要么浇不到树窝里,要么就大水漫灌流到外面了。”在浇树的同时,郭玺手上也不停活儿,他挥动铁锹修整塌陷的树穴,不一会儿,额头就沁满了汗水。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有300毫米,蒸发量2300毫米以上,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很珍贵。为了确保树苗及时得到浇灌,在最忙的时候,郭玺和同事一天要在林场蓄水池和造林基地之间跑20多趟,每趟运送水15吨左右。

植树造林,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古浪县北部沙区十二道沟造林点距离八步沙林场约80公里。自从大规模造林工作开始以来,身为林场机械管护队队长的郭玺,带领林场驾驶员操作装载机、抱草机、打坑机等大型机械,开挖树穴、运送稻草和树苗,保障压沙造林任务如期完成。为了让新栽的梭梭、花棒、红柳等苗木喝上“安苗水”,郭玺和同事们分别驾驶林场8台水罐车及时为造林点送水,确保梭梭等苗木的成活率。

近年来,在郭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这一成果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

践行绿色承诺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白了,第三代年轻治沙人也将进入不惑之年。

站在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观景栈道上远眺,广袤的林区向南延伸至祁连山北麓浅山区山脚下,高大的榆树迎风摆动,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成片的柠条、梭梭郁郁葱葱,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呵护着10万亩良田。

古浪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评估,八步沙林场建成的防风固沙林带,目前活木蓄积量在3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多万公斤,产薪柴200多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创造了林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其实一开始,对于郭玺能否接好父辈们的治沙“接力棒”,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代表郭万刚心中也有忐忑。

“我们这代人年纪都大了,治沙造林工作需要年轻一代来顶上。我在村里问过很多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加入治沙队伍,但他们都嫌太辛苦,工资低,还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郭万刚说。

但是,郭玺用年轻一代的担当和勇气,扎根荒漠,接续奋斗,用奋斗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榜样,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治沙队伍。

谈起郭玺,郭万刚感慨颇多,他给记者说了三个关键词:

——实在。郭万刚告诉记者,8年来,郭玺始终奋战在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工作的最前沿,他勤奋踏实,为人真诚,敬业奉献,从不喊累,从不抱怨。

——认真。郭万刚说,郭玺在兰州工作期间学会了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驾驶维修技术,到林场工作以来,经常为同事传授车辆驾驶、维修技术,他所带领的机械管护队高效运行,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放心。“8年来,郭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担得起重担,真正发扬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我们这一代治沙人很放心。”郭万刚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父辈们‘一代一代干下去’的绿色承诺,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守护者,治更多的沙,栽更多的树,让沙海变花海,让沙漠变绿洲。”郭玺信心满满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