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古浪县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22013933539B/2022-0579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信息公开办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09-26
成文日期: 2022-09-26 有效性: 有效
古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古浪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已归档】
发布日期: 2022-09-26 09:30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省、市驻古有关单位:

《古浪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十七届第3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古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21日



古浪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旅游产业逐步培育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依据《武威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武政办发〔2017〕86号)、《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古政发〔2016〕117号),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品牌培育,狠抓项目建设,突出宣传促销,提升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县旅游接待人数111.75万人次,年均增长24.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年均增长34.74%。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33.07万人次,是2010年的3倍,同比增长25.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是2010年的4.4倍,同比增长26.71%。

2010年-2015年全县旅游业发展数据统计表

年  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旅游人数(万人次)

11

13.49

16.19

22.56

26.44

33.07

年旅游人数增长率%

20.88

22.64

20.01

39.34

17.20

25.07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0.42

0.55

0.8

1.14

1.46

1.85

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

23.53

30.95

45.45

42.5

28.07

26.71

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

全县GDP比重%

1.76

1.94

2.27

2.92

3.67

4.53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人次)

886

1045

1216

1425

1665

1952

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增长率%

10.88

17.95

16.36

17.19

16.84

15.06

2.旅游项目加快实施。编制了《古浪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古浪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暨控制性详细规划》,谋划实施了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古浪战役纪念馆陈展布展项目;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博绿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红叶生态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建设,旅游形象不断提升。

3.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以田园休闲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和依托夏季凉爽特点的避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县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县乡村旅游人数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9.49%,是2010年的5.3倍;乡村旅游综合收入0.295亿元,同比增长37.78%,是2010年的5.6倍。古浪镇丰泉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

4.旅游市场秩序日益规范。建立了旅游、安监、食药、工商、物价、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行旅游单位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台账式管理、自查月报告和闭环销号等管理制度。核定公布了A级景区最大游客承载量,及时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强化安全应急值守,全县旅游行业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案件。

5.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旅游业“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环境、塑形象”等综合功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少能够吸引游客、留得住游客的核心景区(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景区、景点道路等次较低,重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道路的导览标识系统不完善。服务散客和自驾车游客的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滞后。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规划指导和项目支撑,已建成的景区大部分规模小,开发水平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水平不够,集约化利用水平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参与性、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开发步伐缓慢,丝路文化、军事文化、边塞文化、大漠风光、田园景观、乡风民俗、现代农业等优势资源尚未真正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部分旅游企业“小”“弱”“散”,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市场竞争力和带动作用不强。

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缺乏科学系统的策划,加之投入不足,机制不活,手段单一,在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潜力市场、发展目标市场上重点不突出,效应不明显。同时,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滞后,智慧旅游建设刚刚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源市场开发。

4.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旅游产业要素不配套,产业链条短,购物、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环节薄弱、未能形成旅游“二次消费”的规模和特色,致使旅游可进入性差、效益不高。

5.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口行政管理人才和策划、规划、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总体偏低。大部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二、“十三五”发展优势和机遇

从全国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中国旅游业将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大景区建设工程、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工程、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工程、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品牌提升工程等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六大工程,为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旅游业开放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全市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武威市引客入武奖励补助实施细则》《武威市旅游品牌提升奖励补助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成立了大景区管委会,组建了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促进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市委以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部署,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产品开发多元化、旅游服务精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亮点,打响“丝路要塞·红色古浪”旅游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发挥地方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体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实并及时更新完善旅游项目库。确定红色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体验区、乡村旅游等为重点的开发项目,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古浪旅游经济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来古浪投资开发。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

(三)坚持市场拉动。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努力实现近程、远程市场的双突破,即以近程市场(兰州、武威、金昌、白银等)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远程市场(新、宁、陕、川、京、津、沪、浙、苏等)为目标,在地域文化特色上增强吸引力。

(四)坚持区域联动。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古浪旅游业与周边县区和兰州、白银、张掖、金昌等邻近区域合作,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区域联动,以经典旅游产品带动县内片点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等应有利于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把生态旅游置于重要地位;培养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倡导文明旅游;促进旅游业信息交流,培养人才,精造骨干,科教兴旅;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相互关系,实现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统一。

三、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上打造旅游强省以及市上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到2020年,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品牌形象更加突出,产业融合更加深入,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把古浪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红色旅游研学基地、重要的避暑休闲胜地、“丝绸之路”知名旅游目的地。

在形象塑造上──突出特色、广泛宣传,让“丝路要塞·红色古浪”“苍松故里·避暑胜地”“丝路明珠·壮美古浪”旅游总体形象深入人心。

市场营销上──目标精准、措施得力,实现游客总量迅速增加,全县旅游住宿设施床位出租率50%以上(其中星级饭店床位出租率60%以上),培育旅行社5家,带动旅游业由小到大转变。

产品打造上──提质增效、培育品牌,围绕“红色旅游、大漠风光、民俗体验、休闲避暑”四大类产品,加大休闲度假类产品开发,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在产业链条上──补齐短板、协调推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法规建设和法制化管理,围绕旅游队伍建设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积极探索实现新常态下旅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与要素的提升和转变。

在服务提升上──依法治旅、做优做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旅游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到2020年,建成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2个;创建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优秀旅游乡镇2个;全县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业总收入5亿元以上,旅游业总产值占全县GDP的5%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章  产业发展布局


整合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边塞文化、军旅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产业、生态休闲等当地独特旅游资源,围绕以红色文化研学游、民俗文化体验游、沙漠生态观光游、绿色休闲度假游为内核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构建“一个主题产业园、两条文化旅游长廊、四个文化旅游品牌、八个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布局。

一、一个主题产业园

以古浪南大门和古浪战役纪念馆景区为核心,抓好《古浪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古浪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挖掘东升屲、西升屲、古龙山战役遗址红色资源以及龙泉水库水域生态资源,规划实施古浪县红色文化产业园项目,集中打造集红色文化、边塞文化、军旅文化、战场体验为一体的立体式文化旅游产业园,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旅游研学基地。

二、两条文化旅游长廊

(一)丝路文化旅游长廊。以营双高速、金色大道交通带为发展轴线,串联起沿线泗水镇、土门镇、黄花滩镇、永丰滩镇、西靖镇、大靖镇、裴家营镇、民权镇等川区乡镇,依托大靖镇和土门镇历史遗迹,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大漠绿洲影视基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等旅游资源,在县内打造东西走向丝路文化旅游长廊。

(二)军旅文化旅游长廊。以G30高速、国道312线为轴线,串连沿南部山区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乡、十八里堡乡等乡镇,依托古浪战役纪念馆、古浪峡、黑松驿、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窟窿山等旅游资源,形成南北走向的军旅文化旅游长廊。

三、四个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古浪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功能分布,按照一城(古浪战役英雄城)、一带(金色大道大漠生态景观带)、两区(中部历史文化旅游区、北部沙漠生态旅游区)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四个文化旅游品牌。

(一)红色品牌。以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为核心,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依托古浪县红色文化产业园,通过战役情景再现、军事题材游戏、红军商业街,以及战役角色游戏等增量项目,建设集红色旅游瞻仰、古城历史文化观光、军事文化体验、红军文化教育、红军文化商业、战争游戏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园。

(二)绿色品牌。以金色大道为主线,发展大漠生态休闲游。依托金色大道古浪段大漠绿廊生态景观,以及沿线8个乡镇的民俗、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以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博绿生态农业园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业态,在古浪北部形成一条东西走向旅游发展带,打造中卫—景泰—张掖之间的特色休闲节点。

(三)古色品牌。以大靖、土门古镇为龙头,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依托大靖镇和土门镇历史遗迹、民俗等文化资源,开展历史遗迹保护、古城风貌控制、民俗文化挖掘与活化展示等工作,加强古浪老调、古浪宝卷、社火、秧歌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集中发展两条历史街区,修古桥、复原古宅、通古道,建古式茶楼、古式旅店、古式钟楼、古式戏台,注入客栈、民宿、特色餐饮、休闲吧、夜间娱乐等商业要素,配合发展长城古迹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建成丝路文化旅游重要节点。

(四)金色品牌。以大漠绿洲影视基地为节点,发展大漠创意体验游。制定沙漠生态旅游发展的扶持措施,依托沙漠资源和戈壁农业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大漠绿洲影视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发展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旅游景区,完成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以沙漠自然景观为重点的沙漠风情生态旅游景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出“金色”品牌、创出效益。

四、八个特色小镇

依托大靖镇和土门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优势,将其打造成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特色小镇;依托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乡气候条件和交通优势,将其培育打造成为度假、休闲、避暑等为特色的旅游小镇;依托绿洲小城镇、西靖镇沙漠资源、移民搬迁和特色产业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沙漠体验、农业体验、新型小城镇观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镇;依托古浪镇城郊的区位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接待、商务培训为主的现代旅游小镇。

专栏1:“十三五”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主题产业园:古浪县红色文化产业园。

两条文化旅游长廊:金色大道、营双高速交通带沿线丝路文化旅游长廊;G30高速、国道312沿线军旅文化旅游长廊。

四个文化旅游品牌:以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品牌,以金色大道为串联发展大漠生态休闲绿色旅游品牌,以大靖、土门古镇为龙头发展历史文化古色旅游品牌,以大漠绿洲影视基地为龙头发展大漠创意体验金色旅游品牌。

八个特色小镇:大靖镇、古浪镇、土门镇、西靖镇、绿洲小城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乡。


第四章  重点工作


一、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依托,按照突出红色旅游、开发乡村旅游、谋划沙漠旅游的战略布局,精心打造古浪独特的旅游产品。

(一)红色文化产业园。依托县城内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西路军烈士陵园,深入挖掘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项目,建设西路红军雕塑广场,完成红军“饮马湖”美化亮化工程,整合挖掘东升、西升、古龙山战役遗址等红色资源以及龙泉寺水库水域生态资源和地下国防军事设施资源,打造集红色旅游、古镇历史文化、军事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立体式红色文化产业园,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基地。

(二)古浪县城景点。

1.塑造“河西山城”城市形象。依托县城周边的山地条件,实施景观亮化工程,提升县城景观亮化水平。借助自然山体,挖掘索道、缆车、滑山、滑雪等体育竞技体验活动。通过山脚、山脊、山顶的动静态灯光处理,形成夜间山体轮廓、节点和线条的形象化。加强建筑亮化,将建筑亮化与沿街、沿路、沿渠亮化统筹,重点针对周边山体、干道沿线、重要建(构)筑物、河渠周边景观亮化进行精心设计,形成景观亮化工程风景线。在城市亮化中融入城市代表性、地域性文化元素,体现城市特色风貌,以昌松路、昌灵路主要建筑、景观、商业节点为依托,构建特色亮化街区,提升县城夜间人气,建设河西走廊最具知名度和特色的亮丽山城。

2.提升县城现有景区景点品味。充分利用古浪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把甘州石、牡丹园、县城及周边避暑胜地与古浪战役纪念馆、博物馆等景区景点相结合,打造河西走廊旅游新亮点。

(三)红色大道景观。争取实施G30高速古浪南(古丰)出口至红色文化产业园景观大道建设项目,建设景观雕塑、旅游形象展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红色景观旅游区,并结合古浪西山地处县城边缘、气候凉爽、植被较好、适合种植油菜花等观赏农作物的优势,整合农业开发、旅游发展等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在西山南北大规模种植油菜花等观赏农作物,结合已有的农家乐规模,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展示、休闲农业观光、避暑度假为一体的经典景区。

(四)大漠绿洲影视基地。建设以大漠绿洲影视基地为核心的沙漠特色旅游项目,主要建设文化旅游影视基地、五凉文化街区、大型赛事主办会场、旅游娱乐设施、文化传承展馆、直升机大漠观光场、沙漠探险基地等。同时,配套建设星级酒店、特色餐饮服务点、旅游商品销售点等服务设施,打造以影视基地为依托,以文化体验、体育竞技、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具有古浪特色的综合性沙漠旅游景区。

(五)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扶持发展丝路民俗驿站旅游景区,主要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及高新农业、“农耕文化”、防沙治沙、花海展示区,汽车越野体验区和特种养殖与动物园等园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采摘、婚纱摄影于一体的旅游园区。

(六)红色文化演艺晚会。精心打造以红军西路军为题材的经典室内演艺剧目,常态化演出、经典性展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古浪旅游的金字招牌。

二、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十三五”期间,充分把握国家和省市服务业发展、产业转型、乡村道路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扶持导向,积极争取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培育观光农业、特色种养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中草药种植与健康保健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绿色食品、果蔬、土特产向旅游商品延伸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支农项目向乡村旅游倾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以奖代投”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农户将资源变资产,折股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按照“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吃好饭”的标准,打造一批乡村生态农庄。围绕县供销社农场、金水源丝路民俗驿站、博绿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园、永丰源生态农庄、红叶绿色生态园及城区蔬菜水果采摘观光休闲园等生态庄园,开展农产品采摘、农田漫步、养殖放牧、篝火晚会等体验活动,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乡村和宜游宜养产品,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使乡村旅游成为惠民富民的主力军,打造“快乐老家乡村田园之旅”和乡村旅游体验基地。

三、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积极申报交通建设项目,打通主要景区与干线公路连接道路,抓好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规划建设通往重点景区节点的旅游专用公路。开通城区至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车。在国道、高速、干线公路、机场等处增设景区交通标识牌、宣传牌。

四、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积极构建特色突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现代旅游服务市场体系,增强旅游带动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支持现有饭店改造升级,加大饭店复评和监管力度,继续提升古浪宾馆、阳光假日大酒店、玉红大酒店配套服务设施;新建1家3星级饭店和2家旅游饭店,不断提高我县的旅游接待水平。大力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旅行社,争取我县旅行社数量达到5家以上,引导旅行社合法、诚信经营,提高旅行社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

创造条件,将已开发的民间手工艺品扩大生产规模、注重包装,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景区景点,满足广大游客的购买需求。充分挖掘我县农副土特产品丰富优势,重点研发有特色、经济适用的旅游商品。对全县涉旅商品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支持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引导做大做强。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作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挖掘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食品以及复制文物等旅游商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形成与景区互动的配套旅游产品。在各景点规划建设旅游纪念品购买中心,推进一般商业街区向“市民+游客”商业街区转变,形成各旅游集散中心、火车站、飞机场、商业街、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若干旅游商品销售终端。

专栏2:旅游商品开发内容规划表

产 品

主  要  内  容

食品系列

依托特色小吃,开发旅游食品:古浪栀子面、青稞面搓鱼子、拨疙瘩、古浪酿皮子、糯米卷糕、麻腐包子、山药搅团、古浪卤肉、土锅山药、大靖酥饼子等。

开发土特产品,供游客选购:“红秃头”面粉、“伊禧堂”拉面、“金瓜银豆”小杂粮、“土门”羔羊肉、沙漠土鸡、胡麻油、枸杞、古浪紫皮大蒜、人参果、红枣等。

民间工艺品系列

生产、开发、传承和推广创新工艺品:王氏镰刀、绣花鞋垫、绣球、剪纸、编织、手工布鞋、手工地毯等。

文化类旅游商品系列

开发艺术品及复制品旅游商品:古浪宝卷、古浪老调音视频、古浪童谣音视频等艺术品,财神阁等艺术仿制品。

旅游用品

系列

开发印有古浪品牌旅游产品标识或图案的旅行包、袋、扇、扑克等。

以大靖商贾文化包装的旅行背包、旅游手袋、旅游鞋、太阳帽、太阳镜、文化衫,以及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果汁饮料、酒品饮料等。

旅游纪念品系列

以古浪文化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开发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的纪念品,如景区(点)风光、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明信片,特色门票,反映当地生活的剪纸等。

旅游购物

场所

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旅游商品购物店,在大型购物商场开辟旅游商品专区;各景区、宾馆的旅游商品店在建设上突出特色,防止简单模仿。

六、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完善旅游营销机制,强化旅游市场信息的采集、交流与应用。针对我县旅游特色,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宣传营销活动。积极参加省内外旅游交易会,组织开展旅游专项推介活动,充分利用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展示旅游特色产品,大力提升旅游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节庆营销宣传。抢抓各类节会机遇,组团参加兰洽会、敦煌文博会、武威市凉州文化论坛、葡萄酒节和省、市有关部门组织参加的省内外各类活动,宣传推介古浪。结合各类传统节日,举办六月高山油菜花节、千人登山南北穿越探险、长城徒步走、中秋节赏月、“西凉女儿国”音乐晚会、沙漠越野探险、徒步穿越腾格里沙漠等活动,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类节会活动宣传推介古浪旅游。

(二)旅游形象宣传。1.电视广告。拍摄“丝路要塞、红色古浪”专题宣传片,在相关电视节目播出,并通过点播节目视频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向广大观众展示“丝路要塞、红色古浪”“河西走廊、美在古浪”。2.户外广告宣传。重点在兰州、白银、金昌等地和G30高速、G20高速设立跨线桥和单立柱等大型户外广告,长年宣传古浪旅游。3.杂志软文宣传。在《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武威日报》《读者》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报刊宣传古浪旅游。设计印制古浪旅游画册、宣传折页、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资料,宣传古浪。

(三)新媒体宣传。1.注重网络宣传。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性价比高的优势,大力推广网络宣传,鼓励各大旅行社在网络上宣传古浪旅游的产品线路广告。2.旅游网站建设。建设旅游资讯网,委托专业网站管理人员对资讯网进行运营维护,丰富资讯网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内容,搭建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方便游客点击查询,提高服务水平。3.旅游微信营销。委托专业微信运营团队打造古浪旅游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平台上突出介绍古浪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特别是特色景点、美食等。制定“集赞优惠游”或“集赞幸运大抽奖”等微信营销活动,让旅游信息最大范围的被大众所熟知,开发潜在客户。

(四)客源地营销宣传。巩固武威及周边地区一级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兰州、白银及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等周边省份为重点的国内旅游市场。给予旅行社更加优惠的政策推广宣传古浪,并在可开发客源市场召开景区推介会,邀请省内外重要客源市场的大型旅行社走进古浪,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力开发一级市场,逐步打开二级市场。尝试与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旅行社合作开启古浪人文经济的探秘之旅,通过旅行社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古浪旅游资源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各景区根据客源市场分时段在公交车体、高速跨线桥、电梯广告、通道LED灯箱、出租车车顶灯箱等宣传景区品牌。

七、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一)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和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发挥“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投诉举报等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红黑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旅游诚信建设。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开展旅游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二)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旅游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及时向游客发布旅游安全警示。旅游景区依法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游客流量控制方案。旅游经营单位依法取得经营许可、投保责任险。加强旅游设施和交通安全的管理,旅游经营单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依法保障游客的旅游活动安全。

(三)建立完善旅游诚信经营体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诚信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对涉及诚信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形成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的有效约束。加强旅游企业自律管理,推动旅游企业订立诚信公约,开展相互监督。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格局。

(四)实施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深入贯彻旅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推进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咨询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地方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加强对旅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大旅游标准化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完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提高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水平。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领导和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县旅游局要协调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全力推进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三)实行目标考核。县政府将年度旅游工作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考核标准、考核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实行量化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二、资金保障

(一)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建立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出台《古浪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加大对旅游业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旅银合作,落实国家优选旅游项目机制。加大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融资授信支持。优化文化旅游产业信贷业务,创新文化旅游产业信贷产品和模式,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的经营权质押、门票收入权质押贷款业务。创新文化旅游产业信贷担保方式。鼓励引导文化旅游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企业发债主体,完善风险控制、信用增进等机制。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对信誉良好、风险可控的文化旅游企业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三、政策保障

(一)落实差别化旅游用地政策。充分运用国家、省市旅游开发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在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项目及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鼓励旅游项目建设使用国有荒地、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土地出让优惠价格。为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或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县交通局批准建设的游客客运站场等设施符合城市公交、客运站场资质条件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旅游演艺项目在文化产业目录范围内的,享受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税费优惠政策。

(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PPP等方式,加快旅游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建立重点旅游开发财税配套优惠机制。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旅游项目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旅游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人才保障

把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各类旅游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紧缺型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旅游人才培训力度,为全县旅游业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建立全县旅游培训基地,完善旅游企业人才培训和社会旅游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加强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管理、营销、服务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